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Vanger 職人專訪|韓國 Ivy Style 時尚插畫家─Aaron Chang

韓國插畫家跨國操刀休閒小白鞋!共譜現代常春藤紳士美學

VANGER X Aaron 打造現代時髦上班族穿搭

攜手前韓國 New Balance 視覺總監,打造新紳士浪潮

簡約時髦的插畫、斯文優雅的皮革鞋履,兩條看似不相交的平行線,因追求共同的理念而走到一起。

 

以 Ivy Style 人物插畫聞名的韓國插畫家 Aaron Chang,不追求墨守成規的經典時尚,反倒著迷於結合常春藤風格與現代流行元素,不受拘束的態度和 VANGER 有了交集—「當代視角重新詮釋經典時尚」

 Aaron 曾任 New Balance Korea 視覺總監,現為全職常春藤風格插畫家

經典紳士 x 時尚插畫,這場跨越國度的聯名合作不僅是 VANGER 首次國際聯名,也是 Aaron 與台灣品牌攜手的初體驗,共同推出一系列「VANGER x Aaron Chang」聯名休閒小白鞋、運動襪組、限量小卡、筆記本、貼紙包等限量品項。趁著難得機會,我們也邀請 Aaron 聊聊這次的合作 & 分享生活。

談到聯名,Aaron 這麼說:「當收到 VANGER 的合作邀約時,我點開官網快速看了一下鞋款 & 過去的企劃,發現 VANGER 不同於所謂經典的皮鞋品牌,不論是產品本身還是拍攝的形象照,都充滿了現代時髦的元素。雖然對台灣的品牌不熟悉,但 VANGER 給出了新鮮、耳目一新的感覺,能夠一起合作讓我感到很興奮 & 期待!」

 合作企劃以「反對在正確的空間做正確的事」為出發,透過反差的手法表現出輕鬆自在的生活態度

小白鞋聯名插圖,最有「台味」的象徵

至於聯名插圖的構想,我們希望能結合 Aaron 喜愛的常春藤風格和台灣做連結。但尷尬的是,Aaron 還未有機會親自踏上台灣土地,該如何創造出一個很「台灣」的 Logo反而成了最大的難處。

 

討論的範圍很廣,小籠包、夜市、觀光景點都是我們嘗試的主題而且也很有台味,但最終為何選定101大樓作為設計,Aaron 這麼說:「101大樓從我小時候就聽過了,既然還沒機會來參觀,不如讓它融入我的作品吧!」成果如同你們看到的,Ivy Boy 穿著經典的西裝搭配這次合作的 VANGER 復古休閒小白鞋漫步台北街頭,完整代表跨國合作的意義!

 聯名 Logo 以台灣知名地標為背景象徵雙方跨國合作的意義

復古潮流 X 工作時尚,休閒小白鞋穿搭自由零界線

即便社群媒體放滿各式常春藤風格的人物穿搭,我們仍好奇私下的 Aaron 著衣風格是如何,是否也像插畫中的人物穿著標誌的西裝外套?Aaron 則是笑笑的回覆:「以前我總從插畫裡尋找穿搭的想法;但現在插畫則變成了我的日常打扮」

 插畫中的 Ivy Boy 穿著常春藤風格標誌的西裝外套

聊到穿搭,我們也好奇 Aaron 對這次的合作鞋款有甚麼看法?又會如何搭配?

 

Aaron:我最喜歡的是皚白色 CA006 復古休閒小白鞋,也是插畫裡 Ivy Boy 腳上穿的鞋款!整雙鞋很精準的融合了復古軍事細節 ( T字鞋頭 ) 和現代簡約美學,能夠很輕易地與任何服裝搭配。

搭配的話,我想一件剪裁得宜的西裝會是首選,即便穿著成套西裝,看上去仍然保有現代時髦的輪廓,想穿出門上班也沒問題!當然,偶爾也想穿得更有個性,通常我會搭配軍裝迷彩單品,小白鞋的皮革可以呼應迷彩的陽剛硬派;純白鞋面又剛好可以緩解迷彩的花俏,在我看來他們真的是天生一對!結合復古和流行的元素能夠碰撞出非常迷人的魅力。

 Aaron 以休閒西裝及軍裝長褲搭配 CA006 復古休閒小白鞋,呈現常春藤風格混搭魅力 

一本攝影集,創作的起點

大學修讀視覺廣告相關科系的 Aaron,畢業後和多數人相同進入商業設計領域,看似平順的人生規劃,實則在幾年前就因一本書籍而悄悄改變了道路的方向。

 

《 Take Ivy 》,這是本 60 年代出版的攝影集,它甚至被《紐約時報》及常春藤風格愛好者譽為 60 年代美國東岸學院風格的權威代表。書籍內紀錄了當時常春藤名校學生的穿著、生活樣貌。

 

「我是在大學時期接觸到這本書的,這雖然是第一次接觸,但很快地我就被常春藤風格經典、超越時間的魅力所吸引。」從那之後 Aaron 便開始瘋狂上網找常春藤風格穿搭靈感,除了常見的雜誌介紹、國內外的街拍攝影外,還意外發現了 Ivy Style 的插畫作品,當時心想「原來常春藤風格也能透過 2D 的線條繪畫來呈現!」這大大引起Aaron 對插畫藝術的好奇,也是從這時候開始創作屬於自己的常春藤風格插畫。

 《 Take Ivy 》為 60 年代出版的攝影集,紀錄了當時常春藤名校學生的穿著、生活樣貌 (圖片來源) 

生活即插畫―real life,daily life

Ivy 是一種明確的風格嗎?在認識 Aaron 之前我們是這麼認為的。

 

直到深入探索才發現,Aaron 的插畫並非完整承襲 Ivy Style 經典沉穩的風格;反倒是鮮明的色彩、美式簡潔畫風和都會流行元素穿插其中。或者這麼理解,Aaron 將自己的日常生活融入在插畫當中,找到屬於自己的「常春藤風格 」。

最時尚的冒險者―Ivy Boy & HeeDong

鮮明的服裝、繽紛的色彩,配上淡然悠閒的一抹微笑,招牌的人物特色深植人心,看著版面上一套又一套精心的穿搭,仿佛走進了專屬的時裝秀場。在這個多元的時代裡,風格的界線已然模糊,比起追尋單一常春藤風格的極致,Aaron 更享受在前衛與平庸之間找到創作的平衡。

 

而流行趨勢不斷演變,許多韓國的時裝品牌也受到不少人的追捧,網路上分析、介紹韓國流行風潮的文章更是不勝枚舉。仔細看 Aaron 社群上的作品其實也能發現多多少少有些現代流行的輪廓,充滿許多不同的樣貌。

 Aaron 社群上的作品能發現多多少少有些現代流行的輪廓,充滿許多不同的樣貌

除了筆下的常春藤風格插畫,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 Ivy Boy 身邊的小跟班―HeeDong 它是一隻波士頓㹴,也是 Aaron 最愛的寵物「有一天我看著它睡覺時突然開始思考:它夢到了甚麼?它每天都在想什麼?它覺得這個世界長甚麼樣子?於是我試著把這些好奇一一創作出來。」在這個空間裡,他和 Ivy Boy 一樣都是熱愛挑戰的冒險家,夢想是不斷探索這個世界!

 HeeDong 和 Ivy Boy 一樣都是熱愛挑戰的冒險家,夢想是不斷探索這個世界

終於「破關」了!

2023 年,Aaron 離開了工作十年的公司,全心投入常春藤風格插畫的創作。就像遊戲破關一樣,經過不斷的積累資源、升級打怪,最後終於拿到通關的鑰匙,順利進入下一階段。而接下來又會有什麼樣的考驗呢?

Q:如何保持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?遇到創作低潮時又該如何調整呢?

「11個月大的兒子」Aaron 毫不猶豫的回答,也許是第一次成為父親的興奮,談到兒子時滿眼都是光,寵溺之情溢於言表,儘管我們只有透過文字來溝通,卻也因為是文字,才能感受到彼此強而有力的親情羈絆。

 剛出生的兒子是 Aaron 近期創作的動力,他的笑容能撫慰一切

不過這也是最近的事了,Aaron 接著分享:兒子出生之前,音樂總能帶給我充沛的能量與想法!Aaron 接著補充:尤其是爵士樂 & City Pop 風格,爵士樂豐富的音色變化和讓人搖擺的節奏非常迷人;而 City Pop 雖然起源日本,但融合多種西洋音樂創造出華麗的聽覺效果,當心情煩悶的時候,透過音樂能帶我到海邊享受海風襲來的沁涼感受。音樂,除了讓我感到放鬆,也為我的創作帶來更有生命力的表現。

 

雖然音樂帶給我想法,但規律的運動才是讓我保持創作的能量。平常時,我會在下班後固定找時間去慢跑,不需要思考公事,只需要專注呼吸調節,有個健康的身體才會有正向的心態讓我繼續創作 ( 笑 )

 保持規律的運動及音樂的加入,是 Aaron 認為創作最寶貴的資產

必須很努力,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

生活中,每個人都有無盡的追求。追求物質條件成長、心靈的富足。對 Aaron 來說,他所追求的是不斷的努力與自我成長,如同他的座右銘所說:“I seek rough diamond”不同於字面上的意義,在韓國將這句話翻為” effortless excellence ” ( 毫不費力的卓越 )

 

提到這讓我們馬上想到了藝術家達文西說過的一句話「簡單,是複雜的極致表現。」唯有長時間的反覆練習,最後才能用輕鬆寫意的狀態呈現出來,這也是 Aaron 多年來不斷創作的原因,或許沒有停止的一天,但直到那天前他都會一直一直畫下去。

 ” I seek rough diamond” 唯有長時間的反覆練習,最後才能用輕鬆寫意的狀態呈現出來,這也是 Aaron 多年來不斷創作的原因

Q:對於想成為插畫家 / 正在堅持夢想的年輕人有什麼建議?

Aaron:清楚找到自己的特色與清晰的風格。開始前擔心焦慮不能改變什麼,只會讓你耗盡創作動力,最重要的是持續去做,即使遇到低潮也要保持正向心態繼續堅持,成功的過程是枯燥且花時間的。所以,大膽放手去做吧!

Q:最後,你希望透過作品能為大家帶來甚麼影響?

Aaron:事實上,我不認為能夠帶來多深刻的影響。好比吃到好吃的甜點、買到滿意的商品,就像那些生活中的小確幸。如果大家看到插畫時能感到幽默和療癒那就足夠了!若是有人因為插畫而受到啟發並創作出更酷的作品,那絕對會是最大的鼓勵和讚美。

受訪 / 插畫來源:Aaron Chang

撰文:Iven